SDGs Stories

跨文化學習、跨社會體驗-國際夥伴學習永續研究計畫 2021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atholic Universities (FIU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atholic Universities (FIU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atholic Universities (FIU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atholic Universities (FIUC)

自1970年代開始,當時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創系的系主任羅四維教授,即致力於整合國際化經驗於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系大學部課程。推動亞洲地區鄰近國家的跨文化經驗,目的在於達到「全人教育」的理念。

當時所設計的亞洲學生研討交流,就是要在大學教育裡,老師能盡力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增進亞洲不同國家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讓我們的學生的世界觀及想像力能因此拓展。這種將學生學習與跨國的真實生活做連結的理念,透過1983年羅教授開始的「亞洲學生研討會」具體的實踐。當時的課程設計的焦點主要是放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大專院校,大學生之間的學術及跨文化的覺察。

隨社會變遷及隨之而來的教育改革,自1990年開始,在社會系及社工系所推動的國際化計劃,課程設計焦點從純粹的學術交流,開始帶大學生至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區的 Navotas 貧民區作為期十天的生活體驗。修此門課程的參與同學可以此教室外的經驗,有機會實際去審視「貧窮」的議題,藉此亦培養大學生有觀點轉換的能力。

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經驗學習」( Experiential Education) 模式所影響,羅教授於 2004 年開始帶師生至柬埔寨參加會議及夥伴學習方案。為積極的在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推展夥伴學習的理念,一群認同此學習理念的國際教育研究者,與輔仁大學社會系及社工系畢業系友共同合作。

本校自2007 年 9 月成立「夥伴學習推展中心」,結合國際化夥伴學習、課堂教學,以及學術研究。並持續至今仍在執行幾類夥伴學習方案及評估研究:柬埔寨、菲律賓、泰國之教育方案及研究、國際企業體驗學習方案及研究、健教合作的醫療方案。

本校為了在推動教育平權及改善貧富差距的議題,呼應全球化下多元社會之需求,透過天主教會國際合作網絡,結合東南亞柬埔寨、菲律賓、泰國等國之教會協力,透過與當地政府或民間機構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發掘出造成當地教育不足及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經過以往協助成效表現分析後,透過本合作計畫比較研究發現,教育不足與貧窮問題的原因所涉及到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層面,且因為不同地域與文化差異影響深遠,唯有從各種不同社會面向需求,研議及設計出各種不方案,才能更有效回應當地之最佳改善模型,同時結合當地合作推動的機制,讓當地人利用最佳改善模型的運作方式,使改善效果可以紮根而落實。經由學生志工投入與參與,期望學生們增加對不同種族、民族、宗教信仰的認識,在除了協助當地議題的改善成效外,也讓學生能透過理解達到接受及欣賞文化差異的理想。

本計畫之願景


  1. 促進跨文化交流及跨學科領域合作,並開創移地生活體驗課程,鼓勵學生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進而發展出主動學習的活力及做決定、承擔責任的能力。

  2. 為達到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心推展跨文化交流及跨學科的合作。聚焦在教與學之間雙向互動的夥伴關係,尋得更有效的教育模式。

  3. 持續辦理在中、台、柬、菲、泰等地各類教育方案及跨校研討會,根據研究成果,檢討與改進現行的落實方案。

本計畫達成之目標


  1. 促進校友、老師、學生與他國居民的夥伴關係,並透過研討會檢視研究成果,持續改進實踐方案。

    1. 使本校學生具有 :

      1. 重視人文關懷。

      2. 強化國際涵養。

      3. 鼓勵自主學習。

    2. 使服務對象 :

      1. 有品質的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及中學教育,有較好的學習成果。

      2. 希望能促進無論性別、年齡、種族、祖國或其他身分地位的融合。

      3. 國際支援及培養南半球國家居民的能力,以有效達成自立自足的目標。

    本計畫的研究與實踐方案


    1. 幫助改善南半球國家的當地教育:

      1. 柬埔寨方案
      2. 赤棉 (Khmer Rouge) 統治期間,強制都市居民遷移至農村,內戰帶來的破壞致鉅,目前柬國仍是全世界最窮困的國家之一,迄今全國仍有70%勞動力是集中在農業。在柬國的 Banteay Meanchey省,該省份的貧窮率為 31-50%,是全國貧窮率居次高的(AtlasCommittee (SCW), 2006)。也就是說我們服務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是相較於柬國其他省份地區是更匱乏的。本方案於Sisophone, Bantey Meanchey服務,我們與當地的耶穌會服務中心的 Fr. Greg 合作。早期所發展的教育方案部分,主要在於提供獎助學金、書籍制服、自行車、教員薪資、學校的維持與興建;所提供的課程包含英語、傳統舞蹈等。於2006年評估觀察後,瞭解當地的師資及英語教育品質有待加強,經考量不同成因及評估改善成效最佳化策略,經過討論與設計後,決定由當地耶穌會來主導,本校協助針對當地孩童進行為期兩週的英語教育課程。
        本校學生志工參與 :
        每年4月開始籌備,於同年7月暑假出發,中心帶領學生約6人,至柬埔寨Sisophon地區進行為期2到3周的體驗方案。透過與當地耶穌會、教會的交流與合作,2020年服務當地約50名的國小孩童,引導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異文化人員相處,在溝通合作中自我反思、省察,以達夥伴中心透過文化交流的自我成長之宗旨。


      3. 菲律賓方案
      4. 菲律賓目前在教育上遇見最大的問題乃是無法提供所有學齡的孩童足夠的校舍與設備。國家一半的公立學校都沒有校長,老師以及校長放棄他們的職位而到海外賺取更高的薪資。另一個問題則是貧窮。根據《天下雜誌》2012.06.28 內容描述:政府教育經費短絀,只能提供低年級國民義務教育,許多家庭因為籌不出每年10美元的學費,小孩只能輟學,國小就學率不及50%。這些因素加上人口膨脹過速的壓力(6個孩子仍嫌少),再再使得菲律賓人民窮得「難以自拔」。透過與深耕當地教育與醫療等的NGO組織PPF基金會的合作,我們決定到當地讓大學生做貧窮體驗及提供貧民窟孩童為期兩周的英語教學活動。
        本校學生志工參與 :
        每年9月開始籌辦,於隔年1、2月的寒假時出發,中心帶領學生約8-10人,至菲律賓Novotas進行為期約二周的體驗方案。宗旨為「夥伴學習」,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培養以及真正的認識自己,2020年透過在當地與寄宿家庭、機構人員的互動,以及與90名幼兒園孩童的教學活動,我們真實體驗不一樣的文化,透過近距離的生活了解貧窮文化及跨文化的交流反思。


      5. 泰北XLC方案
      6. Xavier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XLC,澤維爾學習社區)位於Amphoe Maechan的Tambon ThakhaoPlueak,於2017年8月19日正式開幕,距離金三角8公里,那裡有泰國、緬甸和老撾的邊界。這是一個面臨嚴峻社會政治挑戰的地區,它是泰國許多土著社區的家園,擁有豐富的傳統和文化,基礎設施有限,教育水平低,高等教育機會有限。「由於財政資源和社會不平等的限制,泰國北部的許多部落青年沒有機會學習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泰國耶穌會地區的superior Fr Sugiyo Pitoyo SJ於開幕時受訪表示。XLC招收當地少數民族的青年貧民,提供教育資源(大學),學生們若無接受教育,男青年留在山上一輩子窮老,女孩青年則可能到曼谷成為性工作者。XLC教育為現起步階段,期待本夥伴學習方案能補強當地的華文教育資源,並建立長遠的夥伴合作關係。
        本校學生志工參與 :
        本方案於2019年4月開始籌備並於同年暑假出發,每年帶領本校學生約3人,至泰北清萊省耶穌會Xavier learning community進行為期約一個月的教學體驗方案。主要的內容為中文的教學,先行訓練我們大學生教導中文相關知能,例如培訓講座,2020年至當地教導當地大學生約30位。長期目標為培養當地未來以中文為語言的旅遊嚮導,以及修習企業管理課程之同學與中國經商之語文能力。

      7. 泰北回龍方案
      8. 泰北清萊屬於中、緬、泰「三不管」地帶,處偏遠山區。現今泰北山地中文教學仍然非常粗糙,教材資源不足,課程教材使用的是本國僑委會所提供(初級華文課本)。學生的學習程度落後(初中學生仍在學習國小程度的內容,高中仍在學習中學的教材內容),以及教師資源短缺(自己訓練的教師只有兩、三位),需招募志工以維持運作。本中心2018年與當泰國地神父Father Vinai與范校長聯繫,了解當地的需求。以下為三面向的需求整理:

      1. 社會面向:
        1. 1949年國共內戰軍人在此落地生根,族群包含華裔後代。

        2. 中泰之間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及人員往來,促使泰國人學習中文。

        3. 泰國詩琳通公主推廣中文,例如設立漢語學校、與中國加強文化交流。

        4. 泰北回龍中文學校范雲華校長要求學生學習繁體中文。

      2. 教師面向:
        1. 當地教師能力不足,僅能教導幼兒園及小學生。

        2. 中學以上之志工師資來源為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等華人地區,來源不穩定,多為短期,教學能力與素質參差不齊。

      3. 學生面向:
        1. 為貧困之華裔及少數民族後代。

        2. 程度落差大,需要個別輔導。

        3. 學習中文有益未來發展,例如擔任嚮導、經商。

        本校學生志工參與 :
        本方案從2019年9月開始籌備,於2020年1、2月寒假開始每年執行,帶領本校學生約3-4人,至泰北美斯樂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及華裔孩子進行為期兩周的方案。主要的內容為中文、英文及數學的教導,先行訓練我們大學生教學相關知能,至當地教導當地華裔中學生約80位,期待當地學生藉由與中華文化的老師相處能更貼近中文。


  2. 培養本校學生:

    1. 透過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更加認識自己,並增加發展自我的機會。

    2. 學習適應的能力及培養責任感。

    3. 讓參與的大學生了解我們並非是去「施捨」這些窮人,而是應該平等地對待發展中國家的居民。學生從彼此學習,而不是只將「自以為的好方法」應用在這些居民身上。

    4. 透過短期教育計劃,成員們能學會如何以最少的資源將任務達成。學生們透過參與社區研究及社區學習計畫,是預備他們進入社會的最好學習。